当前位置: 首页  就业指导
正视“择业难”背后的社会心态
发布时间:2016-05-26 浏览次数:

    近年来,大学生“就业难”高烧不退,可是,与之相伴随行的几组矛盾,却向我们展示出了“冰火两重天”的另一番场景:一边是大量企业“用工荒”,一边是大学生找不到工;一边是小城市乏人问津,一边是大城市人满为患;一边是公务员、外企、国企炙手可热,一边却是小民企、小私企门可罗雀。“想去的地方去不了,缺人的地方没人去”,就业难,实为择业难。

  说到就业难,总有人强调大学生的个人因素,什么眼高手低,求安稳怕吃苦,现实功利,等等,可是,却往往忽略了个人选择背后的社会动因。大学生的选择虽与兴趣、性格、专业等个人因素相关,但社会价值取向、家庭影响却是每个人权衡利弊、做出选择时不得不考虑的重要因素,剖析“择”字背后的各种社会心态和观念,才能切准“就业难”这一疑难杂症的脉。

  社会心态是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。如今的中国正在进行跨时代的变革,社会结构剧烈变化,贫富差距日渐拉大,权力与金钱勾肩搭背互惠互利,传统价值观正经受前所未有的挑战。反映到就业领域,“学好数理化,不如有个好爸爸”,“拼爹”、拼关系几成明规则,这种现实让功利的就业价值观有了很大市场。哪些单位拥有掌握资源、分配资源的权力,哪些单位的福利好收入高,自然就是就业市场上的香饽饽。找到这样的工作,才称得上是有本事、能力强。反之,名牌高校毕业却找个普通工作,难免被人瞧不起。而在就业难的压力下,有大学生愿意当保姆、做保安、卖猪肉的新闻传出,总是众声哗然,这种过高的社会期望值无形中更让“就业难”雪上加霜。

  对于父母而言,心态就更为复杂。孩子的工作不仅关乎家庭的面子,还要算笔经济账。高校市场化改革以来,供孩子上大学是一笔不小的家庭支出,要让四年的投入值得,必须用就业来获取回报。在这种投资心态下,必然是收入高、有地位、稳定的才算得上好工作,其他的兴趣爱好专业等等都是浮云,至于创业,又烧钱风险又高,更不在考虑之列。这种算账法,也难怪成都那位拒绝为考上大学的女儿提供学费的父亲认为“读书无用”,还不如出去打工。

  在就业压力和各种价值观挟裹下的大学毕业生们,内心更可谓五味杂陈,进退两难。坚守在大城市,沦为房奴却未必能坚持最初的梦想;返回小城市生活安逸,却心有不甘。考公务员怕无法适应机关的沉闷刻板,下基层怕回不了城,去小企业怕没前途。对他们来说,最难的或许还不是熬过最难毕业季,而是如何在各种选择中不至于迷失了自己。

  要走出就业的焦虑、迷茫与不安,大学生调整心态很有必要。人生很长,各种经历皆是收获。好工作不会在等待中从天而降,不妨先就业再择业,在工作中增长能力,再努力寻找真正适合自己,能体现自身价值、让自己获得成长的工作。

  调整个人观念虽有助纠偏,但社会观念的改变还有赖于制度保障。这需要转变经济结构,提供更多知识型“饭碗”,给大学生用武之地。更需要在公平公正的阳光普照下,让“拼爹”成为过去时,让大胆创业没有后顾之忧,让寒窗十载能够改变命运,让蜗居、蚁族通过积极进取也能实现自我价值。年青人是实现中国梦的主角,这个庞大群体中每一个人都能够怀揣梦想,脚踏实地的走向寻梦之旅,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国家的未来。